低速碰撞情况下,皮厚是劣势。 在碰撞中,能量是由车身的变形来吸收,也就是通过变形来降低人所承受的减速度G值。 如果皮太厚(准确的说是“车身的强度太高”),碰撞中车身的变形就比较小,也就是说车身无法通过溃缩来吸收能量,降低减速度G值,也就无法有效地保护乘客。没有吸能结构的车就会直接刹停(车头不发生形变),车内乘客因为惯性作用立刻栽向前方,即使有气囊,从碰撞瞬间到头部接触气囊的时间也许就比气囊打开的时间要短,要么被正在充气的气囊弹到脑袋,要么头直接撞到呔盘上头破血流了.所以别小看吸能的这短短一瞬间,重要的很。 如果皮太软(车身的强度太低),车身便无法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,严重时乘员舱甚至发生变形,那么乘客同样无法幸免。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,皮太厚或皮太软这样的极端情况都是不太会出现。VOLVO的车皮再厚,它也有吸能溃缩保护装置。日系车的皮再软,也不至于不堪一击。 在碰撞测试中,由于是以64km/h的速度撞击固定的可变形障碍物,因此相对运动速度只有60-70km/h左右,。在这种低速碰撞情况下,碰撞仍然会对人造成很大的伤害,否则NCAP的这个测试速度就毫无意义了。但是这种碰撞速度,很难对车身造成严重性的结构损伤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碰撞,如果有比较好的溃缩吸能装置,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乘员免受伤害。 高速碰撞情况下,撞击的力度会造成车身严重性的结构损伤,在这种情况下,车架的刚度、乘员舱的坚固程度更重要,至于车皮的厚度相差0.1或0.2mm已经不重要了。 在低速碰撞下,迅速溃缩的车身结构可以更快的吸收能量,从而更好的保证驾驶舱成员的安全。这也正是好多日系车能在NCAP的碰撞测试获得高分的重要原因。好多日系车为了能顺利通过碰撞试验,采用了车身能迅速溃缩的结构。但是在高速碰撞中,迅速溃缩反倒会使碰撞能量能够更快速的传递到驾驶舱。 德国有很多不限速的高速公路,一旦发生事故,往往都是高速碰撞,也许这也是德国车强度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吧。 低速碰撞情况下,皮厚是劣势。